俗話說,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意思是說,行兵打仗或搞什么工程之前,首先要把運輸工具和糧草準備好。對煤礦來說,煤炭的開采和運輸首先也要考慮運載工具問題。所以人們也把煤礦的運輸部門稱作“先行官”。雞西礦區的運輸工具,從1916年建礦到現在的100多年中,地區的煤炭和物資的運輸經歷了由人力車、畜力車、燒煤炭汽車、架空索道、汽油汽車、窄軌小型蒸汽機車、標準蒸汽機車、內燃機車的變化。礦井煤炭運輸和提升經歷了人背筐、拉爬犁、轆轤絞車、馬拉車、機械絞車、摩電車、皮帶運輸、井下專用安全人車的過程。立、斜井提升經歷了馬拉絞盤、蒸汽絞車、電動絞車、罐籠、鋼絲繩、帶式輸送機、箕斗和串車的過程。“先行官”“變臉”的速度令人驚嘆。
1916年,奉天商人袁大章開辦了密西煤礦,那時,井下運輸和提升,是用條筐背煤,爬行上井,陡坡時需雙手握鐵錐,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。1924年,中俄合辦的穆棱煤礦,井下運輸是人推木制礦車,豎井用馬拉絞盤和75馬力的蒸汽絞車提升,每次提煤半噸。1946年~1951年,斜井運輸用電動絞車。1955年,雞西建成了第一個現代化豎井,井下用電機車運輸,提升方式為6噸箕斗,標志著礦井提升工具發生了重大變化。1973年7月出現了第一條恒山鋼絲繩皮帶輸送機。1974年小恒山豎井經過技術改造,絞車功能增大,箕斗容量由6噸改為8噸。此后,不斷投入帶式輸送機及內齒輪絞車等運輸工具,帶式輸送機功率也由20世紀80年代的80千瓦發展到150~320千瓦,基本上消滅了過去礦車直接到工作面下巷裝車的“礦車親嘴”現象。在掘進運輸方面,除水平巷道使用5~8噸蓄電池機車牽引礦車至主運道交接車場,再由架線電機車牽引至井底車場升井外,其它工作面普遍使用11.4千瓦小絞車牽引,斜巷使用25千瓦或40千瓦小絞車。由于使用帶式輸送機的數量和功率不斷增大,并開始使用整鑄式刮板輸送機,運輸效率不斷提高。
礦區地面鐵路運輸始于1925年穆棱礦。1935年至1942年,日本侵略者在滴道礦、城子河礦、恒山礦、麻山礦和滴道洗煤廠修建煤炭鐵路專用線。1948年,雞西礦務局成立后,陸續新建了東海礦、正陽礦、大通溝礦、二道河子礦、張新礦、小恒山礦、杏花礦、榮華礦等礦區鐵路專用線。“七五”期間,為確保運輸任務的完成,運銷部門努力抓設備改造,挖掘潛力,提高運輸能力。1987年開始,先后對60多千米鐵路線更換了混凝土軌枕,換上34千克和50千克重軌,使主要運輸干線基本上實現混凝土軌枕化,超限鋼軌大部分更換,提高了線路強度和列車運行安全系數。對11個車站進行了技術改造,并在杏花、正陽、城子河南場、城子河東場站新上了5602電氣集中聯鎖設備,使城子河作業區各站全部實現集中控制。2005年至2011年,鐵路運輸部加大運輸基礎和技改投入,礦區鐵路運輸步入發展的新史時期。鐵路線路總長度為201千米,站專線15.244千米。對全線20個車站信號設備進行改造,換上6502電氣集中聯鎖,實現與國鐵信號同步,裝備了MCIS模塊化微機聯鎖設備。城子河科新發站、橋南站、城子河站鋪設了電力接觸網,實現了電氣化。
14臺內燃機車、6臺電力機車安裝了電子添乘系統,既規范了乘務員的標準化作業,也為路外事故的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目前,礦區日均裝車量400-500輛之間,日均外銷2-3萬噸。能夠順利地完成了礦區運輸任務。
礦區開采百年來,無論是井下運輸系統還是地面運輸系統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“先行官”的“臉”變得越來越好看了